槟榔谷景区的民族舞蹈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波隆(槟榔谷打招呼的用语)!欢迎走进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游览区参观做客,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台独具特色的黎族苗族原生态歌舞……”2月26日,在保亭槟榔谷景区,原生态表演节目《槟榔·古韵》上演,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独木鼓、椰胡、叮咚、哩咧、牛铃、牛角号等黎族传统器乐开始奏响,黎家姑娘小伙跑上舞台,织锦、舂米、采山兰、酿酒、狩猎、烧陶等,一系列黎族苗族生活场景通过歌舞的形式,展示给游客。
台上歌舞喧天,台下观众热情高涨,照相机、摄像机、手机齐上阵,想留下这精彩的场景。
2011年新年之初,保亭槟榔谷旅游景区推出了这台大型原生态歌舞,每天观众达四五千人,在歌舞中,不但黎族苗族的生产、生活、婚庆、祭祀、娱乐等场景得以还原,而且黎族织锦、黎族器乐、黎族烧陶、打柴舞、黎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以一一展示。
舞台宛若黎族村落
侧有山,后有田,左右槟榔相伴,椰子树相隔期间,茅草房散布山坡,屋檐下挂着粉枪和弓箭,阿婆在门前织锦,阿公抽着水烟。这就是槟榔谷黎苗文化的大舞台,走进这个大舞台,宛若走进了一个黎族村落。
而这样的一个原生态舞台,一度差点成了景区的员工宿舍楼,槟榔谷旅游景区副总经理陈国东介绍,随着景区的发展,用地出现紧张,当初考虑在舞台原址建一个员工宿舍楼,讨论时,许多员工认为景区应该有一台像样的歌舞表演,有一个像样的舞台,为了景区的发展,最后员工们纷纷表示愿意继续挤在原来的宿舍区,腾出这个地方建设舞台。
舞台前的水田、槟榔树、椰子树都保留,茅草房依山而建,原有地形得以保留,完全依照黎族村落的状态,这使得施工时遇到大难题,景区车辆进不了,许多材料全是人工搬运。为此,整个舞台、看台的设计施工花费了1000多万元,目的就是建设成一个原生态的舞台。
“这台歌舞,最终目的是展示黎族苗族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展示文化,水田,树木,茅草房、生产工具这些生活元素全部都在舞台上,这样观众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陈国东向记者介绍说。
创作演出立足文化根源
“悦耳动听的舂米声,婀娜多姿的筛米舞姿,表现出黎族妇女的勤劳和黎家丰收的喜悦。”主持人报幕结束后,一个个独木米缸、木杵搬上舞台,十几个黎族妇女在舞台两侧舂米、筛米、稻谷去壳,白白的稻米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舞蹈,装进米桶,舞台上姑娘小伙跳着欢快的舞蹈,舞台边上几位阿婆现场展示,让游客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黎族舂米场景。
本场舞蹈总策划程天富告诉记者,这场舞蹈从策划到演出,历时1年多,歌舞的导演、作曲、顾问都是海南知名的民俗专家,旨在让歌舞表现出原生态文化。
该场歌舞民俗顾问王海昌说,这台舞蹈的编排,整台节目的构思构架,都在还原黎族苗族生活场景,让观众在朴实中发现美丽,在传统中发现文化精华。节目越真实,越是可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今年19岁的舞蹈演员王瑞,来自保亭新政镇农村,这位年轻的姑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登上舞台,每天会有四五千人观看自己的舞蹈。据介绍,本场歌舞共有136位演员,除了四位来自艺校之外,其余的全部来自周边农村。这些人员仅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演出了一场如此精彩的歌舞。
“演出不是追求每一个演员都很亮丽,而是尽量体现个性化的东西,正是因为演员都来自黎族苗族村子,所以还原生活场景的舞蹈跳得味道十足。无论是婚礼、劳作、狩猎等,演员都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找到文化的根源。”导演苏和荣说。
表演尽展黎苗风情
海南导游苏可可每周都会带着游客来到槟榔谷观看演出。苏可可说,“我在海南当了12年的导游,终于看到了一场像样的黎苗歌舞盛宴。每一位游客对这场歌舞都非常满意,走进槟榔谷,真正领略到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苏可可所说的黎苗文化精髓,并不是因为歌舞的热闹,记者在歌舞中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织锦、黎族器乐、黎族烧陶、黎族民歌、苗族婚礼、黎族打柴舞,都在歌舞中得到了展示。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在这场舞蹈中,对于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不是生硬,无力的,而是通过一种鲜活方式,既让游客了解海南民族文化,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生存的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是这台歌舞精华所在。”
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整台节目十分紧凑,全场半个小时。据了解,该台歌舞平时每天4场,但是春节期间,每天演出达到7场,演员不计辛苦,观众看得十分投入。
黎族小伙子成军是舞台总监。每场演出时,他都站在舞台前维持秩序。成军说,每场演出时,游客看得十分投入,很多游客拿着相机、摄像机都跑到舞台上拍摄,游客对节目的认可,从观看过程中的很专注的神态里面都看得出来。
“当您踏上海南这片热土,热情好客的黎族苗族同胞早已视您为家人,希望您能永远记住槟榔谷这个黎苗文化的家园……”演出结束,游客纷纷来到舞台,与演员们一起欢乐地跳起竹竿舞,久久不愿离开……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于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