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谷编织幸福生活梦
槟榔谷因传说是海南最早的槟榔树发源地之一而得名,是海南民族文化名副其实的活化石,素有海南黎族的“敦煌壁画”美誉。在1998年成立前,这里是一片荒凉、破烂的黎族村庄,经过17年的发展,槟榔谷景区已经成为国家5A级景区。在槟榔谷人眼里,“槟榔谷”这三个字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个工作的地方,这里更是他们的家。有的人不计回报为之奉献了10余年之久;有的人因为“眼缘”从此便在这里歇下了脚;有的人因为理想在这里不断奋斗;还有的人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开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这里,处处充满欢声笑语,不同的人群在这里编织着各自的幸福梦。
年长阿婆安度幸福晚年
符小花阿婆是白沙荣邦人。8年前,受槟榔谷邀请,符小花等10位老人来到槟榔谷工作。小花阿婆说从没想过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能赚钱养家,更没想到哪怕远离家乡,在槟榔谷的日子也能这么快乐。小花阿婆还乐呵呵地说起槟榔谷领导帮她过70大寿的时候,一个大大的蛋糕,许多年轻人,就像自己的儿孙一样给自己祝寿,让她着实感动。每天早上,小花阿婆都会提着自己的针线篮子到黎锦坊开始一天的工作。白天,拿出针线给自己的衣服绣上特有的润方言图案,晚上在宿舍和其他阿婆一起织小围巾。工作之余,小花阿婆最高兴的便是游客主动邀请她合照,她笑笑地说:“我不怕人多,就怕人家嫌我老、怕我,不愿意和我照相呢!”在槟榔谷,和小花阿婆一样被称作“最后一代绣面纹身老人”的阿婆还有18位。她们是海南黎族最美丽的“活化石”,用自己那双勤劳的手丰富了海南黎族璀璨的文化。
73岁的甘什上村村民唐秀兰现在是槟榔谷的“明星”,得益于景区保护性的开发,她位于景区内的“船型屋”得到留存,每天,居住在船型屋的袅袅炊烟中,她接受着来自四海宾朋的问候,也传递着黎族最热忱的问候“波隆”。
每月,唐秀兰不仅能从景区获得1500元的工资收入,还能从景区保留征用土地地面上的经济作物的收益、土地租金收入和织锦等劳动产品的售卖中获得收入。
让唐秀兰更开心的,儿子也同样在景区就业。在槟榔谷景区,类似这样一家数口都在景区工作的绝不在少数。
甘什上村和甘什下村两个村仅有水旱田203亩(人均0.53亩),农户收入空间非常有限,景区安排周边两个村庄及三道地区200多人到景区就业,在景区现有员工1056人中,少数民族员工736人,占员工总数的70%;同时,景区将大门附近建设的25个售货亭交由甘什村出租管理,园内的水果一条街等商铺也交由当地村民免费使用。
小女孩的出国梦
2007年,初三毕业的杨玲梅做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她放弃酒店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在槟榔谷当一名舞蹈演员。从没有一点舞蹈功底的她因为喜爱跳舞,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人生第一次的美丽蜕变。现在的她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也成为了保亭响水镇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因为这个女孩出国了。多年以来,“出国”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个奢侈的梦。家住保亭响水镇的杨玲梅家庭条件不算富裕,对于“出国”这一事,她连做梦都没想过。现今刚满21岁的杨玲梅作为槟榔谷景区的民俗表演类核心演员,在三亚市旅游协会、省旅游委的牵头下到西班牙、新西兰、澳大利亚参加表演。几次出国的演出经验不仅给这个小姑娘一个全新的体验,更让她意识到能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宣传给全世界的人,这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
另外,为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号召,槟榔谷在积极“挖掘、传承、弘扬、发展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奉行“造福周边百姓,带动当地农民快速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宗旨,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捐资助学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在改善槟榔谷周边甘什上村、甘什下村村民的生活方面,槟榔谷景区帮助甘什上村安装自来水、修道路、安装路灯。为了解决孩子上学出行难的问题,槟榔谷安排专车每天接送孩子到保亭三道镇上下学。
为下一个更好的百年
陈国东总经理十多年前曾是广西一名公务员,趁着下海的热乎劲几经反转来到了槟榔谷,一干就是15年。高高瘦瘦的个头、时常深锁着眉头似乎一直在思索着什么。他说:“槟榔谷1998年成立初期的几年时间里,由于资金有限及旅游市场惨淡的原因,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直到2003年开始,长达10年的辛苦建设才最终取得现在的进步,”他说道,从2003年开始槟榔谷便开始了民间收集工作,更不惜花重金把急需保护、即将消失的东西挖掘回来,利用现代技术使其得以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游客能够透过槟榔谷这一窗口了解海南黎族苗族最原汁原味的文化。
“为了更系统地展示海南黎族、苗族文化,槟榔谷这些年来从资料收集、整理及联合出版《黎村苗寨》一书到与周边村民的和谐发展、共致富的举措,赢得了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的认可,认为槟榔谷在研究、传承黎苗文化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总经理自豪地说道。最后,他用一句话概括了槟榔谷和他的作为:“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为了海南黎族、苗族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