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岁以上湘潭人的记忆中,岳塘区街道旁一座陈旧而又有几分古朴的老宅子,是个槟榔家庭作坊。这个家庭作坊制作的“张新发槟榔”味道特别好,且红极一时。
19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湘潭以“寄港地”名义实质开埠,外国货轮相继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修造业等应运而生,十分活跃的槟榔买卖也迎来了发展良机。
是时,“张新发槟榔”家庭作坊在湘潭外城街区挂牌营业,店面在正街,作坊在后街。雇佣的伙计、家族成员等数十人,从购籽到炮制,从卤水制作到招徕客人,所有的活计全都包了下来。
鼎盛时期,“张新发槟榔”总店设在九总。“九总”,是一个具有历史特色的地名。何谓“总”?明清年间,湘潭县筑城,沿湘江设置了十八处水上码头,湘潭人称其为“总”。“九总”即第九个码头。这里不仅有外国船员、各地药商、大小帮会,还有市井百姓、官宦贵族。所以,“张新发槟榔”的门店便开在这个人气旺盛的码头。
九总码头还常见“挑担人”,即货郎哥的身影。他们从闹市区进得货物,然后走街串巷,四处吆喝。做这种小本生意的人大都来自江西。“张新发槟榔”从城区扩散到乡下,依靠的就是这些憨厚的“江西老表”。
历史上,一些地方曾有过不少“红唇族”,但唯有湘潭人至今认为,槟榔是一种老少咸宜的休闲佳品。这,或许得益于湘潭为历代“药都”,槟榔的传统炮制工艺在民间广为流传,因而具有鲜活、顽强的生命力。
“张新发槟榔”在经历最初的昌盛之后,不久被卷入炮火纷飞的战乱年代。“挑担人”大多举步维艰,弃商从军,小百姓颠沛流离,槟榔作坊便日渐凋零。
然而,“张新发”的当家人是不会放弃老本行的。太平时期,就组织族人扩大店面;战乱时期,就关掉门面,只留下居家的老宅子,做一些邻近熟客的生意。此时,吃惯了“张新发”的老主顾们,虽不像以往那样可以每天悠然自得地挑选槟榔,但他们会隔三岔五地来买上一大包。那些要离开家乡的人,或返乡省亲的游子,也都会找上门来买些槟榔,行色匆匆地带往四面八方。
暨南大学有位湘潭籍教授,年少时吃惯了“张新发槟榔”,至今没齿难忘。两年前,教授曾经的嗜好引发了他的学生探索湘潭槟榔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的强烈兴趣。其中有位女研究生,从广州只身来到湘潭,几经辗转,找到了张新发的传人。她满心喜悦地在老宅子里一住数日,踏上了挖掘“张新发”槟榔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