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原本不产槟榔,17世纪时由荷兰人引进。由于槟榔适合生长的温度是年均摄氏24度到28度,因此在台湾较温暖的中南部及东部多有种植。
过去,台湾只有原住民才吃槟榔,明朝时汉人移居到台湾,入境随俗,槟榔也就成为入药、送礼的重要物品。日据台湾时期,禁止种植、嚼食槟榔,直到台湾光复后,才恢复种植。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台湾,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厂。由于槟榔具有提神功效,因而迅速成为最受蓝领欢迎的食品之一,槟榔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大幅提升。
资料统计表明,2002年,台湾槟榔的产值已超过稻米与菠萝,成为首要的农业经济作物。据保守估计,台湾卖槟榔的、种槟榔的,加上槟榔机器制造商,多达600万人,而整个台湾的人口不过2300多万。换句话说,有四分之一的台湾人靠槟榔为生,所以槟榔在当地被称作“绿金”。
相关数据显示,槟榔的栽植面积,在台湾光复前约226公顷至752公顷,到1993年已高达44,671公顷,栽种7000万株(占台湾耕地面积约88万公顷的5%),总产量为13.7万多公吨,每日提供6,500万颗槟榔。2000年增加到56,500多公顷,占台湾耕地面积超过6.5%,年产量15.6万多公吨,全年总消费额达1,000亿元。
台湾有200万人卖槟榔,将近300万人吃槟榔,是名副其实的“槟榔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