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市,嘉积镇的群众正在挑拣槟榔干果。陈学纶/东方IC
种了十多年槟榔的蔡清夫,从未像现在这样焦虑过。2013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槟榔致癌”风波后,他种植的60亩槟榔损失惨重,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下50多万元的债务。
“虽然现在槟榔青果收购价已经涨到1.2元,但仍远不到成本价。”3月13日下午,站在自家的槟榔园里的蔡清夫显得很无奈。
槟榔,是海南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约有50万农户种植,年产槟榔青果产量达70多万吨,产量占全国的95%。然而,2013年,一则关于“槟榔致癌”的报道,给海南槟榔业带来了重创,收购价格从每斤6元暴跌到每斤0.5元。
“目前,虽然央视称槟榔致癌无科学依据,权威专家也出来澄清,但后续不良影响却无法避免,有些人甚至将种植面积裁减了三分之二。”眼下,面对持续低迷的收购价,是把园子转卖,还是做最后一搏,蔡清夫陷入了两难抉择。
“ 致癌风波 ” 引发市场危机
2013年,央视某频道一则“槟榔为一级致癌物”的新闻报道,在海南槟榔业掀起了惊天骇浪。
“报道一出,整个市场立即出现断崖式下挫,短短时间出现近60%的销售降幅。”蔡清夫清楚记得,那时正是槟榔上市的季节,许多种植户们完全傻了眼,随着槟榔价格的一路暴跌,每斤只卖1.2元,好一点的能卖1.4元,比去年同期价格跌了80%。
“刨去人工、肥料等其他费用,每斤槟榔鲜果要达到3块多钱才能保本。”蔡清夫告诉记者,槟榔是季节性农作物,每年的8月到12月是采摘的季节,鲜果成熟后如不及时采摘,木质就会变得坚硬,从而变成废果烂在地里。随着槟榔价格的持续暴跌,槟榔的销量也因新闻报道而直线下滑。
眼看着槟榔价格大幅下跌和订单减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蔡清夫不得不采摘了一万多斤槟榔自己去找买家,跑了三天,去了近30家收购点和加工点,最后仍一无所获。
无奈之下,他只好动员全家,自己加工储存。但是烘干加工槟榔每天要支出几十元费用,而向银行借的50万元贷款,每月要支付4000多元利息,随着槟榔果的滞销,家庭经济开始捉襟见肘。
资料显示,这场突如其来的“槟榔致癌”风波直接导致了槟榔价格暴跌,海南的槟榔产业全线遭受重创,230万农民减收30个亿。
“如今,大部分种植户都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蔡清夫咬咬牙,“反正2012年挣的20多万元已经赔光了,索性赌一把,今年价格要是有所回升还能挽回点损失,要还是这样就彻底玩完了。”
槟榔产业链受牵连
事实上,和蔡清夫一样对未来充满忧虑的,还有海南的诸多槟榔加工厂(烘干厂)。
据统计,目前海南全省土法上马槟榔烘干厂(户)约有1万个,初加工产值30亿元,从事槟榔采后初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上的农民超过10万人,槟榔干果则主要供应湖南市场。
万宁北纬十八槟榔加工厂是一家主要烘烤槟榔干果的加工厂。该厂经理李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受“槟榔致癌”风波影响,截至目前,该厂仓库里还滞销着价值近300万元的槟榔干果。目前,虽然湖南一些深加工的企业已经开始陆续下单,但与去年价格为20-26元/斤的槟榔干果相比,依然卖不出好价格。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槟榔产业链上,有“海南槟榔,湖南加工”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现在湖南全省槟榔加工企业50余家,年产量超过20万吨,受“槟榔致癌”风波影响,从去年7月下旬开始,湖南的槟榔产品销售全线下滑,企业产量大降,湖南所有的槟榔企业减员放假。有的企业甚至裁了三分之二的员工。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企业对海南槟榔原料的采购将持续大幅地减少。”作为海南槟榔加工行业的重点企业,目前,海南雅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仓库里存放着价值约600多万元的槟榔干果。
该公司总经理陈辉龙认为,尽管目前市场的急速下滑在相关“澄清”报道后得到遏制,但不良影响已经造成。目前,不少企业还在消化库存,这将直接影响原料的销售和价格。
行业标准亟待出台
“眼下,政府除加大行业的扶持力度,解决滞销困局外,还需尽早制定行业标准,及时规范市场,引导其良性发展。”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槟榔行业一直无法摆脱“致癌说”的纠缠,标准的空白造成认知的模糊。
“槟榔市场动荡给农户的阵痛呈间歇性来临,平均每隔几年就发作一次,其主要原因并不是自然灾害,而是消费者对于槟榔传闻的信心不足,行业标准不足以让消费者信服,那么国家标准的出台也就势在必行,成为千呼万唤的市场需求。”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吉建邦表示,虽然湖南省曾于2004年出台了《湖南省食用槟榔地方标准》,但迄今并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
他认为,每当这类事件曝光、舆论质疑之后,槟榔行业会积极组织专家释疑,政府相关部门也出面解惑,但这种通过公关、正面报道对冲负面影响等方式挽回形象,不利于企业解决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比如行业整体形象的塑造、推动国家标准的编订。
“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相关报道的影响暂时消弭,以后还会掀起更大风浪,说不定槟榔行业还会遭受更大损失。”吉建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