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朝之后,槟榔的用途开始有了转变。它们不单单是简单的药品,更多情况下扮演了嗜好品的角色。大家是为了愉悦来嚼槟榔,特别是在海南以及广东等岭南地区,并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且一度成为王公贵族的休闲方式。直到鸦片和烟草传入我国之后,槟榔才慢慢从嗜好品之王的神坛上走下来。
在海南,很多公共场所都不客气地写着——“禁止嚼槟榔!”这明明是种嗜好品,又不会像二手香烟那样毒及无辜,为啥要禁止呢?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脚下。
如果只是单纯地嚼槟榔,即便把它们嚼的再碎也不会出现鲜红色汁液。倘若这时真的出现红色汁液了,那很可能是因为牙龈和口腔黏膜被刺伤了。要想获得红色的果,就必须把槟榔,贝壳灰(如果没有贝壳灰的话,也可以用石灰代替)和蒌叶(胡椒科胡椒属的一种植物,有特殊的香气)一起嚼。在这贝壳粉和蒌叶的协助下,槟榔中的槟榔红色素(一种酚类物质)就会发生明显变化,显现出血一样的颜色。更要命的是,这种槟榔红色素不大容易被清除,所以吐在街道上的槟榔汁液很是让人讨厌。在这点上,槟榔倒有点像口香糖,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城市牛皮癣。所以,在公共场合禁止嚼槟榔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