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之一,确切的种植年代已不可考。但汉代杨孚所撰《异物志》早有著录,其文曰:槟榔若荀竹生竿,种之精硬,引茎直上,不生枝叶。其状若桂。其颠近上未五六尺间,洪洪肿起,若槐木焉。因拆裂出若黍穗,无花而为实,大如桃李。又棘针垂果其下,所以卫其实也。剖其上皮,煮其胃,熟而贯之,硬如干枣,以扶留古贲灰并食。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饮啖设为口宝。
到了晋代,由于博物学的发展,有关槟榔的著述也就更多,对其性状等特征的记述更为详尽。嵇含所撰《南方草木状》曰: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卫御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胃,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
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引述了大量有关槟榔的记载,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嵇含《南方草木状》与这些作品的著作者之间的继承关系。如引愈益期《与韩康伯笺》曰:槟榔信南游之可观。子既非常,木亦特奇,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聚树端,房生叶下,华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黍。其缀实似谷。其皮似桐而厚。其节似竹概。其中空。其外劲。其屈如覆虹。其中如缒绳。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倾,下不斜。调直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则廖朗,庇其荫则萧条。信可以长吟,可以远想矣。性不耐寒,不得北植。必当避立海南,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今人恨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岭南地区的开发,记载海南槟榔种植与食用的文献逐渐增多。主要关注点也由记述槟榔的生长形态转到记述与槟榔有关的文化事象上,从而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
从《异物志》、《南方草木状》来看,早期记述的食用方法是槟榔须熟吃,而且需要“以扶留古贲灰并食”,俗呼为“扶留槟榔”。
《蜀记》关于槟榔的食用方法有如下记载:先以槟榔着口中,又取扶留藤长一寸,古贲灰少许,同嚼之,除胸中恶气。
从这则材料虽看不出槟榔是生吃还是熟吃,但它却说明了槟榔的食用。
扶留缘树生长,共有三个品种:一名获扶留,其根香美;一名南扶留,叶青味辛;一名扶留藤,味亦辛。但只有扶留藤一种与槟榔同食方可辟腥、消食、除瘴。清光绪补刊本《琼州府志》注引《本草》曰: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相含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美不涩,下气消食,俗谓槟榔为命,赖扶留以此。古贲灰即蛎蚌灰也。贲乃蚌字之讹,瓦屋子灰亦可用。
关于槟榔的食用方法,检诸史籍,以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描述最为详细,不仅详细记载了槟榔的一般吃法,而且还对替代品和特殊吃法作了说明,使我们今天仍能想见当时海南黎族人嚼食槟榔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