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长沙好外婆蔡皋老师的画展《月亮粑粑》在长沙博物馆开展,开展仪式上,国防科大附小的小朋友和蔡皋老师唱起“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 和尚呷菱角。菱角溜溜尖,和尚望哒天。天上四扎字, 和尚犯哒事。事又犯得恶,抓哒和尚剁脑壳”时,我想起了广东童谣《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仔姜。仔姜辣,买菩达(苦瓜)。菩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锣盖。锣盖圆,买只船。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浮头,一个沉底;一个摸慈菇,一个摸马蹄。”
《月光光》和长沙童谣《月亮粑粑》很像——这两个童谣,都以月光(亮)开头,想来月夜是很适合唱童谣的。当然,它们也仅是像,实际上是所唱的内容很不一样。一样的月光朗照大地,不一样的童谣在隔着五岭的湘粤两地唱起。
童谣在旧时多以较近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贯穿日常事物或习俗后加工而成。《月亮粑粑》最初流传的时间无从可考,唯一可能成为线索的和尚犯事被砍头,又没有史籍记载;《月光光》最初的流传,却可以考证得出——从童谣出现的“浸死两个番鬼仔(即洋人)”来看,这首童谣应该是产生在鸦片战争前后,因为有对番鬼仔的仇恨;另一个可以推断时间的,是苦瓜在这首童谣中的出现——苦瓜是郑和从西洋带回东土的,清初才渐有人吃,鸦片战争前后已不分贫富贵贱地在夏日的餐桌普及,彼时,苦瓜才有被编入民谣的可能,而且很可能,编这首童谣的人,是如他喜欢槟榔和仔姜一样喜欢苦瓜的。
《月光光》还记录了一个习俗——年三十晚上摘槟榔。这个习俗,如今已经少见。光从这首童谣,我们会为邻省人的年三十晚上摘槟榔不明所以。但,如果老一辈的广东人念出“年三十摘槟榔,家家宅宅都奔朗”这句俗语,我们便会豁然开朗——“奔朗”在粤语中有“幸福安康”的意思,摘槟榔即寓意幸福安康。
信息和物流都在“高速公路”上狂奔的今天,地球都成为一个“村”,我们享受了地球成为一个“村”之后带来的诸多便利。唯一的遗憾是,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的文化上的差异也因此而有消失之势——大年三十的看春晚和抢红包替代了摘槟榔等有着明显地域性的年俗;大灰狼和光头强的故事则替代了儿童睡前由各种乡音织就的童谣。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留住乡愁”,要不我们的记住乡愁试试从教我们的孩子唱《月亮粑粑》和《月光光》开始,从年三十晚上的摘槟榔或吃糍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