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碱呈现出对多种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可抑制口腔乳膜和牙龈成纤维细胞及角质细胞的生长,通过咀嚼槟榔后引起口腔黏膜微创伤、溃疡进人微循环中,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接触,诱导EC凋亡,凋亡的EC会释放出内皮素ET-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周围的成纤维细胞,使FB增殖,产生更多的胶原纤维堆积于勤膜下层,导致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发生。
Chiang等人应用、stern免疫印迹法和明胶酶谱法发现槟榔碱在20 mg.mL-,浓度以下能够使培养的KB细胞(人表皮样癌细胞株)的”MP-1增加,在40 mg ” tuL-,水平上能抑制MMP-2的产生和分泌。在对20名男性OSF患者II腔病变区和正常区翻膜的FB进行培养发现:OSF病变组织的FB产生TI MP-1蛋白比同一病人正常翻膜FB产生的TI MP-1蛋白更多,TIMP-1 nd Ll\A的表达一也增加了1.76倍。表明槟榔碱无论在基因还是在分子水平都可以干扰”MI’ S和MMP S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OSF的产生。
Tsai等发现与荧光素乳胶颗粒一起培养的正常人组织细胞中有平均75%的细胞吞噬了胶原和70%的细胞吞噬了胶原联结素。而且大约各自有15%和10%的吞噬细胞含有超过平均数2倍的颗粒,OSF组织却显示出吞赚胶原的细胞比例减少了40%和吞噬纤维联结素的细胞比例减少了48%,与正常成纤维细胞相比,没有含有高颗粒数的细胞,而且OSF病损区的成纤维细胞明显缺乏对胶原和纤维联结素的吞唯作用。当正常的成纤维细胞与槟榔碱共同培养时,吞噬细胞的比例呈剂量依赖方式减少,而在用皮质类固醇处理后则吞噬细胞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表明槟榔碱抑制了FB的吞噬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