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嚼食槟榔习俗始于何时?广泛流传的版本是这样表述的:1650年正月,清军入关后曾在湘潭屠城9日。一位德高望重的年迈僧人希望外来商人留下来帮忙掩埋尸体。为防止瘟疫蔓延,老僧将自己特制的槟榔分发给大家咀嚼。不久,这座死城又逐渐恢复了生机,嚼食槟榔的习俗由此形成,也就有了那首妇孺皆知的湘潭民谣:“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圆台,逼瘟开胃解油性。”
然而,有湘籍青年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充满文学色彩,更像是一种民间传说。若从文史角度审视这一民俗,实际上湘潭人嚼食槟榔的习俗还要早300年。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明朝大将、潭州指挥使严广,在讨平陈友谅残部饶鼎臣叛乱后,大屠湘潭,造成十室九空。次年,朱元璋又将湘潭由州治降为县治,一度繁荣的商业重镇从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履新的湘潭知县叫莫玉,是一个很有眼光的“父母官”。为了恢复人气,重铸湘潭的商业规模,他发布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商人来湘潭发展,同时奖励移民,鼓励投资,以增加人口。短短几年间,湘潭很快又兴旺起来了。
当时,移民中有不少岭南商贾,他们不仅带来了家眷和生意,还带来了嚼食槟榔的习俗,以克服水土不服。精明的粤籍商人发现了槟榔的药用功能和商业价值,便开始制作、经营槟榔,遂逐步发展成了湘潭的一大产业。